
环球网消息显示,近日,在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晚宴上,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讲了一席话,传递出了重要信号。
他首先肯定了中美釜山会谈对“校准两国关系航向”的作用,但随即话锋一转,直指中美关系的四大核心红线:台湾问题、民主人权、道路制度与发展权利,并要求美方“不挑事、不越界”。
这些主题已触及中国核心利益,而中方此次选择在美国主场公开划界,意在扭转美方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惯性。
大家都知道,前段时间的中美釜山会谈,虽然没有签署协议,但也达成了不少共识,整体是一个积极的趋势。

但是,会谈结束后,美财长贝森特又频频释放威胁言论,称如果“中国继续阻止稀土出口,美国可能会再次考虑加税”等等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中方确实有必要再提醒一下美国。
不过,让人意外的是,一贯以“美国优先”自居的特朗普,却表现的与美财长完全相反,竟在采访中承认中美贸易战“双方都可能不理性”。
尽管他试图将责任均摊,但对一个极少认错的政治人物而言,这一表态已堪称破天荒。
此外,他又表示,与其想着打倒中国,不如与中国合作,这可以让美国变得更强更好。
特朗普的“服软”绝非偶然。究其原因,离不开两大现实压力:
其一是经济账。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,2025年产季美国大豆库存积压同比上涨18%,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。若贸易僵局持续,中西部农业州的经济损失将直接冲击特朗普的选民基本盘。

其二是战略成本。贸易战以来,美国企业因供应链混乱和关税反制损失惨重,半导体、新能源等行业反而因脱离中国市场陷入被动。
特朗普的“认错”,实为缓解国内压力的无奈之举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中美元首会晤结束后不到三天,白宫便公布了详细谈判时间表。
根据公告,美国将于2025年11月起下调对华芬太尼关税,暂停部分出口管制措施,并延长301关税豁免至2026年。
这些举措看似主动,实则暗含紧迫性——中国承诺在2025年底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,而眼下距离期限仅剩两个月。
值得注意的是,白宫将多项措施期限设定为“一年”,暴露了其短期博弈心态。例如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仅暂停一年,科技管制规则也暂缓执行相同时长。
这种“且战且走”的策略,说明美国并未放弃对华遏制的长期目标,当前妥协更多是为解决燃眉之急。

当然了,中方一如既往的稳,我们讲究一个“对等”,美国暂停一年,那我们也暂停一年,美方降部分关税,我们也暂停实施24%的关税一年……主打一个“随机应变”。
特朗普一边宣称“与中国合作让美国更强大”,一边向支持者强调“从未对中国软弱”,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,其实背后目的很明确。
他对内需要向MAGA阵营证明“强硬未变”,对外则需稳定中美关系以避免经济崩盘。
例如,白宫在公布谈判成果时,特意强调“中国未来三年每年购买2500万吨大豆”,以此渲染“美方取得了实际利益”。
然而,欧洲盟友对此反应复杂。
德国《商报》评论称:“美国一边号召盟友对抗中国,一边独自与中国做交易,这种双标将削弱西方阵营的互信。”
可见特朗普的“合作论”并未改变其战略本质,仅是战术调整。

整体来说,从白宫迅速落实共识的行动看,中美关系或迎来阶段性缓和。尤其在农产品贸易、芬太尼治理等领域,双方有较强互补性,短期合作空间较大。
但若深入观察美国政策脉络,不难发现三大风险点:
首先,科技竞争仍是核心矛盾。美国对华芯片限制、AI技术封锁等措施并未解除,所谓“暂停”随时可能重启。
其次,台湾问题等政治红线仍存变数。202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后,美国若再度操弄“挺台”议题,必将引发中方反制。
最后,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可能导致政策反复。若特朗普为竞选连任需要,可能再次打出“对华强硬牌”转移矛盾。
可以说,谢锋提出的四条红线,实则是中国对美博弈的“底线防御体系”。
这场博弈中,中方以“红线划界”彰显战略定力,美方则因经济与政治压力被迫调整姿态。

特朗普的“认错”与白宫的“闪电行动”,恰恰印证了“合则两利,斗则俱伤”的真理。但若美国仅将合作视为权宜之计,而非战略转向,那么中美关系的脆弱平衡恐难长久。
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