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10月24号,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刚落地美国,就要开启新一轮对美磋商。 这时间点选得特别巧,离美国对俄实施能源制裁才过去3天,而美俄正因为乌克兰的事儿僵得厉害,你说这趟行程能不受关注吗?
这次访美的背景,说白了就是美俄近期的外交互动太复杂。 10月22号那天,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制裁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,连带着两家旗下近30家子公司都没放过。
美方说这么做是为了给莫斯科施压,逼它接受乌克兰的停火协议。 这两家公司可不是小角色,俄原油出口差不多一半都靠它们,这制裁一出来,国际能源市场立马就有了反应。 欧盟还跟着凑了热闹,搞了第19轮对俄制裁,第一次把俄液化天然气纳入禁令,还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了47.6美元一桶。
本来想靠这波制裁让俄罗斯服软,结果后来发现,印度、土耳其这些中立国没跟着站队,反而以折扣价买了更多俄油,制裁的实际效果一下子就打折扣了。 俄罗斯这边也没怂,普京直接说制裁是“不友好行为”,强调不会屈服于经济压力,但同时也没把话说死,还释放了想对话的意愿。 白宫后来也证实,不排除未来两国领导人会晤的可能,算是给外交协商留了个口子。
之前美俄本来计划在布达佩斯开高层谈判,结果没谈成还闹了矛盾,这才有了后来的制裁。 特朗普跟北约秘书长聊的时候就坦言,每次跟普京聊天都挺愉快,但聊完啥进展没有,取消布达佩斯会面就是因为觉得没法达成目标。 他还说实施制裁是时候了,但希望只是暂时的。
你说这话说得,既表了强硬态度,又留了点缓和的余地,典型的两边都不想得罪。 德米特里耶夫能担起这趟访美的活儿,可不是随便选的。 他算是克里姆林宫跟特朗普政府接触的关键人物,出生在基辅,长期管着俄罗斯对外投资合作和经济外交,今年4月就访过美,8月还参与了阿拉斯加的美俄高层会谈。 选他去确实挺合适,他之前还促成过俄美联合疫苗研发项目,算是两边都能说上话的“稳定器”,比派个只会硬刚的人去强多了。
据CNN报道,他这次去核心就是谈“美俄关系整体框架”,10月25号还要在迈阿密见特朗普特使威特科夫,莫斯科那边也希望借这次机会,推动重启普京和特朗普的峰会磋商。 特朗普对乌政策反复:导弹承诺变搁置,乌克兰夹在中间难做人 近几周美国对乌政策的反复,真是给局势添了不少变数。 特朗普政府一开始说要给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导弹,结果没几天就突然搁置了这个计划,转而提议跟普京开新会晤。
布达佩斯谈判没成后,美方又变回强硬态度,宣布了对俄能源制裁。 这种反复其实跟美国内部分歧有关。 五角大楼觉得应该靠军事施压迫使俄罗斯让步,白宫却更倾向于用经济制裁换停火协议。 特朗普10月17号跟泽连斯基会谈时,甚至提出要按现有战线“割裂”顿巴斯地区,这话一出,乌克兰那边立马就不满了。
很显然,乌克兰现在就是两头难,一方面得靠西方持续军援才能维持抵抗,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听美国的施压。 泽连斯基政府已经明确拒绝了俄方“以领土换和平”的要求,还把战时状态延长到了2026年2月,但现实是,顿巴斯地区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俄军控制,乌军又缺能突破防线的远程武器,想硬撑也不容易。 更麻烦的是,欧盟对俄制裁已经开始反噬自己了。
欧洲能源价格涨得厉害,有些成员国私下里已经开始跟俄罗斯谈天然气合作了,这样一来,对乌克兰的支持能不能持续下去,还真不好说。 跟美俄博弈同步的,还有北约“东部侧翼威慑线”计划的推进。 北约在芬兰设了联合指挥机构,把瑞典哥德堡升级成后勤枢纽,还在北极圈部署了早期预警雷达,这明摆着是要对俄罗斯形成“双线夹击”。
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说得很直接,北约东扩本来就是俄乌冲突的根源,但欧盟内部对此分歧很大,匈牙利甚至因为反对军援乌克兰,面临被暂停表决权的风险。 你说北约这么折腾,不仅没帮着缓和局势,反而让对抗的味儿更浓了。 能源制裁成双刃剑:全球油价震荡,美俄都没完全占着便宜 美欧这波对俄制裁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际能源市场乱了套。 布伦特原油价格在制裁宣布后48小时内就涨了12%,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突破150欧元/兆瓦时。
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得没错,西方制裁已经形成了“反噬效应”,美国加油站的汽油价格也因此涨了0.8美元/加仑,老百姓日常出行成本都增加了。 俄罗斯虽然丢了部分西方市场,但有印度、土耳其这些国家接盘,原油出口并没受太大影响,反而靠着折扣价吸引了更多买家。
现在北极也成了美俄博弈的新焦点。 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后,北约在北极圈的军事存在一下子增强了不少,俄罗斯也没闲着,一边升级北方舰队,一边新建极地军事基地,两边在北极航道控制权、资源开发权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。
欧尔班警告说北极会变成“新冷战前沿”,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,但照目前的趋势看,还真有这个可能。 德米特里耶夫这次访美,其实就是美俄在“制裁施压”和“对话沟通”之间找平衡的体现。 美方想靠制裁逼俄方让步,俄方则希望通过高层接触打破僵局,而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方案,始终是双方博弈的核心。
目前德米特里耶夫跟美方官员的具体磋商内容还没公开,但从双方的表态来看,都没把路走死。 特朗普说制裁“希望只是暂时的”,普京也表示“不排除未来会晤的可能性”,这说明两边都还有对话的意愿。 分析人士觉得,如果俄罗斯同意在顿巴斯控制线问题上做些调整,美国说不定会放宽对俄能源制裁,但这前提是乌克兰得做出重大妥协,而乌克兰愿不愿意,现在还是个未知数。
现在梵蒂冈、土耳其这些第三方也在试着促成“多边安全保障机制”,希望能给冲突降温,但最终能不能成,还得看美俄乌三方的态度。 说到底,德米特里耶夫的访美之行,就是美俄在战略互信缺失下的一次试探。 虽然两边都清楚“制裁-反制”的循环没好处,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核心利益冲突,不是靠一次两次磋商就能解决的。
未来局势会怎么走,主要看三个关键点:特朗普对乌政策最终会定调在哪,欧盟对俄制裁能执行到什么程度,还有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能不能展现灵活性。 毫无疑问,只有打破“零和博弈”的思维,建立一个能让各方都接受的和平框架,才能真正走出这场持续四年的地缘危机。
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